为加强环境风险防控,保障公众环境健康与安全,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研究,7月20日,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江苏省环保集团,举办了江苏省生态文明智库第二期新污染物主题沙龙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赵旭研究员、南京大学刘福强教授、河海大学林涛教授3位专家应邀做专题报告,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于红霞,厅法规标准与科技处、水生态环境处、太湖水污染防治处、生态环境监测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相关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省环保集团和省监测中心青年学者等40余人参加交流。
于红霞向参加本次沙龙活动的专家与青年科研学者表示热烈欢迎,指出当前新污染物治理存在关键技术储备不足、管理标准不完善、风险管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,就加强控源截污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出三点要求:一是要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系统治污,以新污染物治理为突破口,夯实技术基础,为污染治理做好技术储备;二是要推动江苏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,围绕标准制定、技术评估、毒性效应等环节,落实技术标准、规范等配套;三是要提升学术视野、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,联系实际需求,加强技术应用示范,为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提供支撑。
特邀专家分别围绕新污染物电化学技术、高效转化技术和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。赵旭系统梳理了水中PPCPs的电化学净化技术,论述了新型功能材料、低浓度PPCPs去除技术以及技术装备工程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。刘福强通过新污染物处理工艺的迫切需求,提出了高活性、稳定性催化材料的目标策略,并就新材料、新装备的发展提出了面向不同特征新污染物的全过程控制建议。林涛以饮用水源安全为关注点,介绍了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机制,总结了含氮消毒前体物的控制技术,从前景推广和控制标准方面提出了思考与建议。
与会代表就新污染物治理方面的需求、问题、困惑等与专家们展开了互动交流与讨论,围绕新污染物控源截污技术开展多视角畅谈。于红霞和专家们一致认为江苏省“十四五”新污染物管理需重点推动源头减量控制、治理理念转变、治理能力提升,探索构建我省新污染物管控框架体系。
本次沙龙活动旨在提供学术和管理交流平台,为“十四五”新污染物管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,推进江苏省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科学化、精准化与系统化。